清初名义上以满语为国语,随后汉语官话成为国语。由于明至清代定都北京的关系,南京官话的腔调逐渐染上以北京语音和北方话的腔调,经过时间生成了[[北方官话]],通行范围主要在北京及周围地区的民间,地位较低,因此清初仍使用[[南京官话]]的声调为标准正音。
清朝以来,北京官话逐渐分化出来,作为汉语标准音的官话从而逐渐分为南京官话和北京官话两支。清代早期,南京官话仍为汉语主流标准语,雍正八年清设立正音馆,推广以北京音为标准的北京官话。
而北京音是在元时旧北平话与南京官话(明都北迁时北京城内南京移民过半)相融的基础上,融入少许音译满语词汇而成。到清代中后期,北京官话逐渐取代南京官话取得国语的地位。1909年清正式设立“国语编审委员会”,此即清末的国语。
早期应该是清朝的创业时期 从努尔哈赤到福临(1616—1661) 中期康熙雍正乾隆嘉庆(1661—1820) 晚期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1820—1911)
清朝红木椅子如果品相好,是真品的话在1-2万左右
看情况。
1.假如不是皇帝或某个名人用过的剑就不会很值钱。
2.官造的比民造的值钱。
3.品相好的值钱。
4.拍卖会比私下交易贵,不同地方的拍卖会起拍价也不同,有竞拍对手的话,成交价就不好说了,有可能高的离谱。
便宜的几千,贵的,比如皇帝用过的就不好说了。
清朝中期提取的黄金纯度是41.4%。
那时“金子论斤赏赐,买卖用金子交易,甚至交罚款用的都是黄金”。虽然古籍中的“金”并不一定指黄金,因受战乱等因素影响,黄金产量一度进入低谷。晚清之际,东北及内外蒙古金矿产量比重大增,“1888-1890年,晚清时期年平均产量达13.5吨左右”,但至“1901年逐年下滑至4.51吨,仅及前期峰值的1/3。1911年恢复至15吨以上(48万两)”。
李宗瀚张照、汪由敦、孔继涑刘墉、王文治、梁同书、翁方纲姚鼐、永瑆、钱澧、铁保、张问陶、郭尚先
清代粉彩瓷粥罐,品相不太好,市场参考价800元左右,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清代历史上有名“两淮盐引案”主角乾隆、纪晓岚、卢见曾,还有配角刘统勋、尤拔世,最重要的角色卢见曾。 卢见曾(1690-1768)因历任官职都有建树,受到当朝好评,尤其治水受到雍正、乾隆的赏识。乾隆二年(1737)官至两淮盐运使。盐运使是官场一大肥缺,他刚上任七个月,有人上折朝廷,两淮盐运历年所积亏空白银一万零六十万两。乾隆派人追查,实有其事,将卢见曾遣回老家扬州。无事可做的卢见曾便游山玩水,到了金山寺,问其历史,方丈说:“金山寺历史虽长,但没有系统的记载,明代正德年间修过史,仅一碑,千字左右。至今没有人修。”卢见曾说:“如此实是一大损失,如不嫌弃,我愿为金山寺修志。”于是卢见曾在金山寺修《金山志》,同时修《焦山志》。 乾隆五年(1740),乾隆问起卢见曾,有人说:“卢见曾整天无事,在江南游山玩水。”乾隆勃然大怒:“不思悔过,发配新疆。”卢见曾便发配到新疆。此时《金山志》已基本脱稿,《焦山志》还没有完稿,便带着腹稿去了新疆。 乾隆九年(1744),近京城一带发大水,百官束手无策,乾隆下旨:“召卢见曾上任治水。”卢见曾上任,很快治好了水患,被重新任命为两淮盐运使。 乾隆为什么重新任命卢见曾为两淮盐运使?这与金山寺有关。乾隆南巡到金山寺,方丈对乾隆说:“金山寺感谢卢见曾帮金山寺修志,又帮焦山修志,断断续续长达九年。”乾隆一听心头一惊:“不是说他整天游山玩水吗?原来在做善事呀!那些不实之词分明在诬陷。”所以重新任命卢见曾为两淮盐运使。 清代高官70岁退休,而卢见曾73岁还在任上,便打报告给乾隆要求退休,乾隆同意。就在卸任前一年,完成了《金山志》《焦山志》。卢氏《金山志》记载:《金山志》于乾隆壬午(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完稿。此时卢见曾73岁。 卢见曾于乾隆二十八年(1763)卸任。卸任后由尤拔世接替。尤拔世上任发现历年盐政严重亏空。乾隆三十三年(1768),江苏巡抚彰宝上奏朝廷查两淮盐运亏空。经查,乾隆十一年至三十二年共预提过淮南、淮北纲盐、食盐等引四百九十六万余道,各商共提引余银一千零九十二万两,历任盐政对此项巨款如何派引办公及缴价备用,并不奏定章程,其“居心实不可问”。乾隆大怒下旨按律治罪,野史记载:由东阁大学士兼军机大臣刘统勋审案,刘将此案告诉刑部右侍郎王昶,目的与其同审,王昶将此事告诉了纪晓岚。纪晓岚得知万分着急,因为卢见曾与纪晓岚有亲戚关系,纪晓岚心想:“一旦卢见曾被查出必殃及儿女,弄不好自己也受连累,怎样让卢见曾早知这消息呢?”于是想出一点子,寄去一封信,信封里有一包盐、一包茶,信封上没有一字。东西到了卢见曾手,卢见曾不解:我曾是盐运使,难道还缺盐、茶不成?嘴里便说着:盐、茶,盐、茶。突然醒悟。于是卢见曾立即将家产全部转移,等到朝廷来查家产,查不出财宝。结果上奏朝廷,乾隆心想:“定有人走漏风声。”便查。纪晓岚讲出了实情,被降罪革职发配新疆长达三年。 相传,卢见曾“先被拟斩,后被保留(尸)”。乾隆念及卢见曾修《金山志》《焦山志》数年,就保留其全尸。卢见曾于行刑前九月以古稀之年死在狱中,终年七十八岁。 这就是清代历史上著名“两淮盐引案”。后人将其编成故事与和珅瓜葛一起,什么和珅借“盐引案”整纪晓岚……泄露之谜就有几种版本。试想,纪晓岚发配乌鲁木齐时和珅才完婚,怎么与纪晓岚、卢见曾有瓜葛呢?后人将其编成故事,不以史为据,以趣引人,成了戏说。 卢见曾在任期间出手大方,来人去客馈赠颇丰。虽为一官,非常重文,他以文会友,与很多文人有往来。相传任两淮盐运使,好排场应酬,有次在虹桥与文友吟诗唱和,他作四首七言诗,要文友们依韵和诗,和诗者竟有七千多,他将其编成一部三百多卷的诗集。卢见曾铺张浪费,挥霍无度,一掷千金,极一时之盛。后来渐渐财力不济,加之理财不善,致使盐税在以往的基础上加大了亏空。 有史书记载:卢见曾非常热心教育,他曾为天津没有书院而感叹,于是捐款赞助。对家境贫寒的文人解囊相助,在清代有口皆碑。作为学者,卢见曾著《国朝山左诗抄》等十一种一百二十八卷,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 卢见曾死后三年,大学士刘统勋上书乾隆,详陈卢见曾整修西湖水利的业绩,指出扬州一些贪官和盐商奏折中的某些不实之词,可以说是对卢见曾的平反。当时盐政虽有亏空,这是历任盐运使“积弊所至”,卢见曾有责任,不至于死罪。
清朝中期3000两银子相当于现在65万人民币。
清代乾嘉时期发展成熟的以考据为主要方法的学术流派,该学派注重以资料的收集和证据的罗列,主张“无征不信”,以汉儒经学为宗,从音韵、训诂、文字等小学入手,主要从事审定文献、辨别真伪、校勘谬误、注疏和诠释文字、考证典章制度和地理沿革,较少理论发挥,不注重文采,兴起于清初、全胜于乾隆嘉庆、而衰落于道咸,故称为乾嘉学派,又因为该学派反对宋明理学,崇尚朴实、实在的学风,故又被称为乾嘉朴学、乾嘉实学。
乾嘉学派为何在清代兴起?一般认为与文字狱为代表的清代文化高压政策有关,文字狱将明末清初经世致用的学风加以限制,士人学子不敢轻易言政。除此之外,章太炎并认为乾嘉朴学的出现是理学发展到顶点后出现的必然结果。此外,由于统治阶级的政策只能影响而不能决定某种学术的生死,因此除政治高压和学术理路的因素外,清代康乾盛世的出现为,统治者对学术的重视,图书出版行业大发展为乾嘉朴学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和社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