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床是什么?

时间:2025-02-19 23:47 人气:0 编辑:帝鹤家具网

一、胡床是什么?

胡床是古时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马扎功能类似小板凳,但人所坐的面非木板,而是可卷折的布或类似物,两边腿可合起来。交椅可以折叠,携带和存放十分方便,它们不仅在室内使用外出时还可以携带。

汉魏时期由北方游牧民族传入。宋、元、明乃至清代,皇室贵族或官绅大户外出巡游、狩猎,都带着这种椅子,以便于主人可随时随地坐下来休息。交椅遂成为身份的象征。所以我国有“第一把交椅”代表首领的说法。因胡床携带方便、使用舒适,在中原地区得到广泛流传。替代了当时人们“席地而坐”的习惯方式,将“跪”改化为了“坐”。同时提高了人们日常生活用具的较矮特点。

二、胡床的来源是什么?

         胡床最早出现在西汉初期,在山东孝堂山画像石中存在胡床的画像,另外在晋干宝《搜神记》卷7(181条)有记载:“胡床、貊槃, 翟之器也;羌煮、貊炙, 翟之食也。自太始(汉武帝年号)以来, 中国尚之。贵人富室, 必备其器, 吉享嘉宾, 皆以为先。”就是说在汉武帝时期,就已经有胡床的存在了。

         东汉汉灵帝时期,据《后汉书 五行志》记载:“灵帝好胡服、胡床、胡坐、胡饭、胡箜篌、胡笛、胡舞, 京都贵戚皆竟为之。”汉灵帝对胡床非常喜爱,导致京城贵族也纷纷效仿。不过,此时的胡床仅仅是供贵族使用,还没有普及到寻常百姓之家。

三、水调歌头苏轼闲倚胡床赏析?

《水调歌头.闲倚胡床》宋.苏轼

赏析

       词的上片,词人自述游山玩水的寂静心态。“闲倚胡床,庾公楼外峰千朵”,从室内视角摄起的两个镜头,一为词人自己的闲适倚床的风姿。“闲”字突出了东坡的寂静舒坦的心态;“倚”字描绘了坐靠“胡床”的美姿。二为朝窗外望,只见“庾公楼外”的山峰重叠美景。山外青山楼外楼,宛如花开万朵,全部微缩在“窗含”的镜头中,美丽极了。这是杭州的典型山光。

  “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镜头转到室外。开句用设问的方式,强调无有同玩、同坐的生活空间。“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东坡《赤壁赋》),遗憾的只能陪伴着“我”。整个上片人格化、自然化和谐统一,突现了东坡那种身心幽闲、旷然天真、潇洒自然,与大自然为伍的绰绰风姿。“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不仅富有“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的神韵,而且为下片的“吾与子之所共适”风月的意境作了对衬性的铺垫。

  词的下片,特写与袁公济畅游湖山的独特享受。“别乘一来,有唱应须和”,叙述宾主唱和赠答。是时词人知杭州,袁公济悴杭州。正当词人独自“闲倚胡床”时,这位副使驾着车子来了,打破了词人孤寂的沉闷世界,同游杭州湖山,“相得甚欢”,唱和诗词。“还知么,自从添个,风月平分破”,进深一层,与上片对应,道出湖山之乐就在于袁公济的到来,打破了东坡的沉寂感,获得了情感上和语言上的共鸣,凝聚到一点就是:清风、明月,我们平均地享受吧,是画龙点睛之笔。整个下片,词人与袁公济的游山玩水、唱和赠答,浓缩了人生之精华,大地之灵气。游玩之乐,其乐无穷。

  全词,运用了叙述与描写、写实与用典、对衬与渲染之笔,尽情抒发了东坡知杭州时与友畅游湖山之乐。那“楼外峰千朵”,“明月清风我”,“风月平分破”,如画一般,沁人心脾。凡是与大自然打成一片,永葆自然青春的,大自然将赋予他艺术的美妙的人生。

四、点绛唇·闲倚胡床朗读?

苏轼《点绛唇·闲倚胡床》朗读如下:

闲倚胡床,庾公楼外峰千朵。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 

别乘一来,有唱应须和。还知么。自从添个。风月平分破。 

译文

闲着无事就靠坐着胡床,从庾公楼的窗子朝外望去,只见诸峰如千朵鲜花开放。和哪个一同倚坐?明月、清风、我(或他)。

别驾通判一来,有唱自然有和,酬唱赠答。你还了解吗?深悉吗?自从你的到来,那江上清风、山间明月的享受,自然是你我各一半了。

五、胡床除草用什么除草剂?

推荐草甘膦

草甘膦:属于内吸传导广谱灭生性茎叶处理除草剂,可作:果园、荒地、路旁、免耕地等地除草。每亩用草甘膦40-200克。其杀草谱:防除很多种出苗后的一年生、多年生的禾本科杂草、阔叶杂草、莎草科杂草。剂型:30%、46%水剂、30%、50%和65%、70%可溶粉剂。74.7%、88.8%和98%、95%草甘膦铵盐可溶粒剂

六、胡凳和胡床是什么意思?

     最早的凳子正是胡人带来的,称之为胡凳。胡人为什么会发明凳子,这与他们的生活环境有关,胡人没有固定的居所,追逐水源、水草,坐在地上的话很脏,凳子的发明能够很大程度上保持自身的卫生。

       而胡凳的最初模型样式与我们现在的小马扎相差无几。后来随着工匠的改良,就演变成了带有靠背的椅子。在唐朝时,这些凳子其实就已经投入使用了,但是仅仅只限于王公贵族,而平民百姓并没有这种椅子 。

     胡床是一种折叠凳,造型结构与现如今马扎大致相同。中国人的起居方式始为席地而坐,后由于周礼所限,席地跪坐变为中国先秦时代人们的一种标准坐姿。彼时中国人生活所用的家具种类很少,仅俎、禁、几、席、床等,其中席为坐具,床为卧具,及至西汉,始有榻出现,汉末刘熙《释名》中说:“长狭而卑者曰榻”,又有汉末服虔伽俗文》曰:“牀三尺五曰榻,板独坐而曰枰,八尺曰牀。”阐述了床、榻、抨三者之间在尺度上的区别

七、苏轼点绛唇闲倚胡床啥意思?

《苏轼点绛唇闲倚胡床》是苏轼的一首词,写于宋代。词中描写了一个十分悠闲惬意的画面,一位女子慵懒地躺在胡床上,闲倚着手,点着绛唇,真实地反映出苏轼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此词表达的是苏轼对爱情的渴望,他不但抒发自己的情感,也把人们的普遍情感表达出来,因此该词被誉为“绝唱”,脍炙人口,为宋代文学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八、苏东坡点绛唇闲倚胡床赏析?

《点绛唇·闲倚胡床》是由苏轼所创作的,全词,运用了叙述与描写、写实与用典、对衬与渲染之笔,尽情抒发了东坡知杭州时与友畅游湖山之乐。

九、古代诗词中坐胡床一词有什么来历?

古代诗文中的"床"多指"胡床",即马扎, 一种坐具,而不是指我们现在的睡觉的床。

理解这一点,有助于我们理解古代的诗文。

例如,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诗人此时应该是夜晚坐在门外的小马扎上,感月思乡。如果是睡在室内的床上,且不说古代的窗户小且不能透光,就是抬头和低头的动作也讲不通。

但是,床在古代也指卧具。《三国志·蜀书·关羽传》:"先主(刘备)与二人(指关羽、张飞)寝则同床",此"床"显然是指卧具。《三国志》撰于西晋,可见西晋仍以床指卧具。

相关资讯
热门频道

Copyright © 2024 帝鹤家具网 滇ICP备2024020316号-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