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淏子,字扶摇,生平爱好栽花,成书时已77岁。
陈淏子,一名扶播。自号西湖花隐翁。据序文可知,作者明亡之后不愿为官,退守田园,率领家人种植花草并设“文园馆课”,召集生徒,以授课为业。自谓平生无所好,最喜欢书与花,被人称为花痴、书痴,精通花卉栽培。此书完成于77岁高龄之际。
全书六卷,约11万字。有些版本有插图。卷一花历种栽,即栽花月历,依次列出分栽、移植、扦插、接换、压条、下种、收种、浇灌、培壅、整顿十目。卷二课花十八法,即栽培总论。
有辨花性情法、种植位置法、接换神奇法、分栽有时法、扦插易生法、移花转垛法、过贴巧合法、下种及期法、收贮种子法、浇灌得宜法、培壅可否法、治诸虫蠹法、枯树活树法、变花催花法、种盆取景法、养花插瓶法、整顿删科法、花香耐久法,颇具创见,堪称全书之精华。卷三至卷五分别为花木类考、藤蔓类考、花草类考,实际为栽培各论,分述352种花卉、果木、蔬菜、药草的生长习性、产地、形态特征、花期及栽培大略、用途等。卷六附禽兽鳞虫类考,略述45种观赏动物的饲养管理法
明代家具的主要特点:奢华大气。从选材上突出奢华大气的特点,明式家具是我国的传统款式的家具,利用的是原木材料制作而成,比较奢华的是经常使用梨花木、紫檀等等比较贵重的木头,因此使用这种木头制作而成的明式家具就会显得十分奢华。
其次,从造型工艺上突出奢华大气,这种奢华感并不表现在款式颜色等等外观上,而是通过造型、雕刻工艺等等,给人以浑厚奢华之感。
不是民政全书,是农政全书,是明代徐光启写的。
《农政全书》成书于明朝万历年间,基本上囊括了中国明代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而其中又贯穿着一个基本思想,即徐光启的治国治民的“农政”思想。贯彻这一思想正是《农政全书》不同于其他大型农书的特色之所在。
由于古代中国劳动人民积累了数千年的耕作经验,留下了丰富的农学著作。先秦诸书中多含有农学篇章,其他的大型农书,无论是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还是元代王祯的《农书》,虽然是以农本观念为中心思想,但重点在生产技术和知识,可以说是纯技术性的农书。
明代家具的辉煌与高峰地位是不容否认的。明代家具已被后世誉为“明式”,并列入世界文化宝库。明代红木家具四大特点:精、巧、简、雅。
精,即选材精良,制作精湛。明式家具的用料多采用紫檀、黄花梨、铁梨木这些质地坚硬、纹理细密、色泽深沉的名贵木材。在工艺上,采用卯榫结构,合理连接,使家具坚实牢固,经久不变。由于紫檀、黄花梨、铁梨木生长缓慢,经明代的大量采伐使用,这些材料日见匮乏,到了明末清初,这些木材已十分难觅。所以,清以后家具在用料上发生根本变化。鉴定和辨别是否是明代家具,用料的审鉴是至关重要的。
巧,即制作精巧,设计巧妙。明代家具的造型结构,十分重视与厅堂建筑相配套,家具本身的整体配置也主次井然。十分和谐,使用者坐在上面感到舒适,躺在上面感到安逸,陈列在厅堂里有装饰环境、填补空间的巧妙作用。
简,即是造型简练,线条流畅。明式家具的造型虽式样纷呈,常有变化,但有一个基点,即是简练。有人把它比作八大山人的画,简洁、明了、概括。几根线条和组合造型,给人以静而美,简而稳,疏朗而空灵的艺术效果。
雅,即是风格清新,素雅端庄。雅,是一种文化,即是“书卷气”。雅是一种美的境界。明代文士崇尚“雅”。达官贵人和富商们也附庸“雅”。由于明代很多居住在苏州的文人、画家们直接参与造园艺术和家具的设计制作,工匠们也迎合文人们的雅趣,所以,形成了明式家具“雅”的品性。雅在家具上的体现,即是造型上的简练,装饰上的朴素,色泽上的清新自然,而无矫揉造作之弊。
明式家具以做工精巧、造型优美、风格典雅著称。体现出一种简洁朴素、华丽端庄、意蕴浓郁、刚柔相济的独特风格。明式家具线条的简洁优雅、丰富的内涵、用料的精细,更适合现代家居的实用性。
明代采集唐诗的是谁
中国古代文学历史上,唐诗被誉为璀璨的文化瑰宝。唐代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为辉煌的时代之一,众多杰出的诗人涌现出来。在唐代后期,众多文人开始对唐诗进行采集整理,目的是为了保留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以供后世学习借鉴。而明代有一个特别重要的人物,他就是明代采集唐诗的重要人物。
明代采集唐诗的重要人物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孙光宪。孙光宪(1514年-1594年)字和仲,号太阳山人,浙江绍兴人。他是明代重要的文学家、文化学者、书法家和教育家。他对于唐诗的采集整理功不可没。
孙光宪在文学方面有卓越的成就,他不仅精通古文、诗词、书法等技艺,还有着丰富的学识和深厚的人文素养。他致力于将唐诗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进行整理,以便后世能够更好地学习和欣赏唐诗的魅力。
明代采集唐诗的意义在于重视传承和发扬唐代文化,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明代是中国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唐诗研究的一个高峰期。明代的诗人们积极采集唐诗并进行整理,对于唐代文学的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通过采集整理工作,唐诗的经典作品得以保留和传承下来,为后世文人提供了宝贵的学习素材。
同时,明代采集唐诗也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借鉴和启示。唐诗的艺术成就在明代获得了充分的展示,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的文化积淀和艺术经验。通过对唐诗的采集整理,文人们能够更好地学习和吸收唐代诗歌的精华,为他们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灵感和素材。
此外,明代采集唐诗还有助于丰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唐诗作为优秀的文学作品,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情感和思想内涵。通过采集整理工作,唐诗作品得以广泛传播和推广,为人民群众提供了更多的文化享受和美的体验。
明代采集唐诗的方法主要是整理选编。孙光宪在整理唐诗的过程中,广泛搜集了各种唐代诗集,从中筛选出优秀的作品,并进行整理编纂。他的整理工作是系统而全面的,经过孙光宪的整理,唐代诗歌相对清晰地呈现在后世人们面前。
孙光宪的主要成果之一是《太阳山堂唐集》。这部诗选收录了唐代各时期的优秀诗作,共计收录了1360位诗人的作品,包括了4000余首诗。这个数量庞大的诗集为后世研究唐诗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在《太阳山堂唐集》中,孙光宪对诗歌进行了精心的分类整理,按照作者的年代、流派、题材等方面进行了分门别类。这种分类整理的方法为后来人研究和欣赏唐诗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除了《太阳山堂唐集》,孙光宪还参与了其他一些唐诗的整理工作,如与他人合作编纂的《文镜秘府藏宋元明清诗选》等。这些诗集的出版发行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明代采集唐诗的影响在于提高了后世人们对于唐代文学的认识和理解。
明代采集唐诗的工作使得唐诗作品得以广泛传播和推广,为后世文人提供了丰富的学习素材。通过对唐诗的整理和研究,后世人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唐代文学的艺术风格、思想内涵和时代背景,从而更好地学习和吸收唐诗的精华。
明代采集唐诗的影响不仅体现在文学领域,还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明代文人们通过对唐代文学的整理和传承,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为后世人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总之,明代采集唐诗的工作对于中国古代文学的保留和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孙光宪作为明代采集唐诗的重要人物,通过他的努力和贡献,使得唐诗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得以传世至今。唐诗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将继续为后世人们提供无尽的艺术享受和文化启迪。
明式家具可分为五大类:第一类为坐具;第二类为承具;第三类为庋具;第四类为卧具;第五类为杂具。
第一类,椅、凳、墩等坐具,明代的坐具主要有交椅、圈椅、四出头官帽椅、南官帽椅、靠背椅、杌椅、坐墩。
第二类,桌、案、几等承具,明代的桌分束腰桌和无束腰桌;案有长方案和条案之分,案面两端有翘头案和平头案之分;几有香几和炕几之分。
第三类,橱、柜、格、箱等存贮具,橱一屉称为闷户橱、两屉称联二橱、三屉称联三橱;柜分圆角柜和方角柜、亮格柜;箱有长方和正方形之分。
第四类,床、榻、宝座,为卧具和起居用具,明代此类家具主要有罗汉床、架子床、榻和床式大椅。
第五类,屏风及其它家具,屏风有插屏和围屏;其它家具有镜台和衣架。
《大海啊全是水》是望海高歌演唱的歌曲,由大海啊全是水作词,望海高歌作曲。[1]
中文名
大海啊全是水
歌曲原唱
望海高歌
填词
大海啊全是水
谱曲
望海高歌
歌曲歌词
浩瀚的网络海洋里
游来游去许多美人鱼
敞开大海的怀抱
追逐超过现实的美丽
不怕千难和万险
忘了网络的虚拟
家中红旗永不倒
外面彩旗还想飘
飘飘飘飘
明朝四大才子指的是:唐寅、祝允明、文征明和徐祯卿
1、唐伯虎
唐寅,字伯虎,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鲁国唐生、逃禅仙吏等,明代画家、书法家、诗人。
三十岁时进京会试,涉会试泄题案而被革黜,妻子改嫁,一生坎坷。后游历名山大川,以卖文鬻画闻名天下。 唐寅的作品有《骑驴思归图》、《山路松声图》、《事茗图》、《王蜀宫妓图》、《李端端落籍图》、《秋风纨扇图》、《枯槎鸜鹆图》等绘画作品,藏于世界各大博物馆。
2、祝允明
祝允明(1460-1526),字希哲,因右手有枝生手指,故自号枝山。世称"祝京兆",长洲(今江苏吴县)人,自幼聪慧过人。擅诗文,尤工书法,名动海内,与唐寅意气相投,遭际与共。代表作有《太湖诗卷》、《箜篌引》、《赤壁赋》等。所书"六体书诗赋卷"、"草书杜甫诗卷"、"古诗十九首"、"草书唐人诗卷"及"草书诗翰卷"等皆为传世墨宝。
3、文征明
文征明,原名壁(或作璧),字征明。四十二岁起,以字行,更字徵仲。因先世衡山人,故号"衡山居士",世称"文衡山",汉族,长州(今江苏苏州)人,明代画家、书法家、文学家。因官至翰林待诏,私谥贞献先生,故称"文待诏"、"文贞献"。为人谦和而耿介,宁王朱宸濠慕名相聘,托病不赴。正德末年以岁贡生荐试吏部,授翰林待诏。他不事权贵,尤不肯为藩王、中官作画,旋即便致仕归乡。四方人士求诗文书画者,络绎道路。留有《甫田集》。
文征明的书画造诣极为全面,诗、文、书、画无一不精,人称是"四绝"的全才。与沈周共创"吴派",与沈周、唐伯虎、仇英合称"明四家"("吴门四家")。诗宗白居易、苏轼,文受业于吴宽,学书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
4、徐祯卿
徐祯卿,字昌谷,一字昌国,汉族,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祖籍常熟梅李镇,后迁居吴县。明代文学家,被人称为"吴中诗冠",是吴中四才子(亦称江南四大才子)之一。因"文章江左家家玉,烟月扬州树树花"之绝句而为人称誉。
四大才子
明代唐伯虎、祝枝山等的合称
所谓的“古代四大才子”是指明代的唐伯虎、祝枝山、文征明、徐祯卿四人。因他们在诗词、绘画、书法上各有千秋,且四人均生活在苏州地区,因而被后人合称为“四大才子”。四大才子又称“吴门四才子”。
基本信息
中文名 四大才子
别名 吴门四才子,江南四大才子
性别 男
民族
汉
出生地
苏州
文在世时间
文征明1470~1559年
代表作品
《骑骡归思图》等
祝在世时间
祝允明1460—1527
所处时代
明朝
徐在世时间
徐祯卿1479-1511年
唐在世时间
唐寅1470~1523年
《猴王出世》选自《西游记》第一回,作者是吴承恩。吴承恩(约1500年-1583年),男,字汝忠,号射阳。汉族,淮安府山阳县 人。祖籍安徽 ,以祖先聚居枞阳高甸,故称高甸吴氏。中国明代杰出的小说家,是 《西游记》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