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文学常识20字
朱熹(1130年-1200年),北宋的岳麓书院义士、文学家、哲学家。他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对于宋代文学的发展与推动,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作为一名文学家,朱熹的作品在宋代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他的诗词作品独具风格,充满了哲学与情感的内涵。朱熹的宗教信仰对于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深入研究佛教与儒家思想,将宗教与哲学的智慧融入到自己的诗词中,使其更具内涵与深度。
朱熹的散文也是他文学成就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散文作品充满着思想性和理论性,对于儒家思想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他通过对于经典文化的深入研究,以及对于时代变迁的观察,将自己的思想化为文字,传递给后人。
朱熹的文学成就对于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不仅在文学领域有着丰硕的成果,同时在文学理论与批评的发展上也做出了重要贡献。
朱熹提出了"诗以理为本,文以情为貌"的文学创作观念,强调作品中要有情感的表达,同时需要有理性的思考与审视。这种思想对于后世文学家的创作方法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了中国文学批评的重要思想。
同时,朱熹的文学批评理论也对于后人的文学研究和创作方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在评论古代文学作品时,强调"考其旨意,辨其言辞",提出了严谨的评论方法。这种方法使得后来的文学研究者可以更加全面地理解和评价文学作品。
朱熹的文学思想是他文学成就的核心。他倡导"格物致知"的思想,认为通过观察外界的事物,并通过理性的思考和思索,可以达到对于真理的认识。
朱熹的文学思想强调"诚"的重要性,他认为一个人只有虚怀若谷、真诚待人,才能够达到人格的完善。他在文学作品中通过对于情感与理性的表达,传递了这种"诚"的精神。
朱熹的文学思想还强调"义"的价值,他认为一个人应该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正确的价值观。他通过对于典籍的研究,弘扬了儒家思想中的"仁义道德",使这种思想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总而言之,朱熹作为一名文学家、哲学家和教育家,对于中国文学的发展和传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文学作品充满了思想性和情感性,他的文学思想影响了后世文人,他的教育理念推动了中国文化的传播。
君之所贵者,仁也。臣之所贵者,忠也。父之所贵者,慈也。子之所贵者,孝也。兄之所贵者,友也。弟之所贵者,恭也。夫之所贵者,和也。妇之所贵者,柔也。事师长贵乎礼也,交朋友贵乎信也 。
见老者,敬之;见幼者,爱之。有德者,年虽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年虽高于我,我必远之。慎勿谈人之短,切莫矜己之长。仇者以义解之,怨者以直报之,随所遇而安之。人有小过,含容而忍之;人有大过,以理而谕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人有恶,则掩之;人有善,则扬之。
处世无私仇,治家无私法。勿损人而利己,勿妒贤而嫉能。勿称忿而报横逆,勿非礼而害物命。见不义之财勿取,遇合理之事则从。诗书不可不读,礼义不可不知。子孙不可不教,童仆不可不恤。斯文不可不敬,患难不可不扶。守我之分者,礼也;听我之命者,天也。人能如是,天必相之。此乃日用常行之道,若衣服之于身体,饮食之于口腹,不可一日无也,可不慎哉!
朱熹《朱子家训》,仅317字,字字珠玑。
朱熹(1130~1202),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诗人、教育家、文学家。祖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出生福建尤溪,侨寓建阳(今属福建南平)崇安。
朱熹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继承了北宋程颢、程颐的理学,完成了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认为理是世界的本质,“理在先,气在后”,提出“存天理,灭人欲”。朱熹学识渊博,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乃至自然科学都有研究。其词作语言秀正,风格俊朗,无浓艳或典故堆砌之病。
朱熹既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又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他一生热心于教育事业,孜孜不倦地授徒讲学,无论在教育思想或教育实践上,都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新竹》。
春雷殷岩际,幽草齐发生。
我种南窗竹,戢戢已发萌。
坐获幽林赏,端居无俗情。
朱熹通过铨试回家后认真研读古文,特别是接受了儒、道的哲学思想,其自身修养得到提高,逐步进入“君子”的思想境界,故自喻为“新竹”。这首诗的大意是,春天的殷雷震得岩壑裂开了缝隙,幽深的草地上一同长出新绿的青草。我在南面窗口外栽植的竹林里,竹笋“戢戢”地破土而出,新竹拔地而起,且有扎根深厚而又拔节、挺立、虚心的特点。坐在屋里欣赏窗外那片幽深茂密的竹林,就是平常的人家却也会有不平凡的情怀。
朱熹的这首诗像是一幅画,而且画中有画,话中有话。虽是平常家居,却有如集建筑、书画、文学、园艺等艺术精华的中国园林。
《春日》 『宋』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朱熹生平事迹?
朱熹,南宋理学家,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
1130年,朱熹出生在福建龙溪,当时他的父亲朱松正在龙溪做官。朱熹19岁时中进士,被任命为泉州同安县主簿,赴任途中拜见了道学家李侗,并成为他的 学生。1163年,宋孝宗即位,为被秦桧害死的岳飞平反,他任用张浚为江淮东西路宣抚使,并下诏求言。朱熹向孝宗上了一道奏章,即《壬午应招封事》,提出 了反对议和的主张。1165年,朱熹到临安就任武学博士一职,但因参知政事钱端礼主和,朱熹辞职回到家乡,潜心研究学术。1179年,朱熹就任南康军,在 任期间,他主持修复了白鹿洞书院,并亲自讲学。1181年,浙东发生饥荒,朱熹就任浙东常平茶盐公事。在此任期间,朱熹的理论受到监察御史陈贾的攻击,说 朱熹“假名以济伪”,建议朝廷“摒弃勿用”,朱熹因此被解职。1190年,光宗即位,朱熹被任命为漳州知州。1193年,朱熹就任潭州荆湖南路安抚使,在 任期间修复岳麓书院,各地学子慕名而至。1195年,宁宗赵扩即位,提倡儒学的宰相赵汝愚推荐朱熹担任了侍讲兼侍制,后又被宁宗任命兼任实录院同修撰。朱 熹借着讲学的机会向宁宗进言,防止韩侂胄专权,反而被宁宗罢官。韩侂胄得势后,理学被斥为“伪学”而遭禁止,朱熹的门徒们则被斥为“伪党”,是为历史上著 名的“庆元党禁”。1200年,朱熹因病去世,时年70岁。朱熹死后,被宁宗溢为“文公”,后又被宋理宗追赠为“太师”,封为“徽国公”。
朱熹(1130年10月18日―1200年4月23日),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祖籍徽婺源县(今江西婺源),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中国南宋时期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朱熹是“二程”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与二程合称“程朱学派”。他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了列大成殿十二贤者。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闵月学代表人物,后世尊称朱子。他的理学思想影响很大,成为元,明,清三朝的官方哲学。
话说朱熹,他一生以清贫著称于世,生活践行“茶取养生,衣取蔽体,食取充饥,居止取足以障风雨,从不奢侈铺张”的生活准则。
有一天,朱熹老先生去女婿家看望女儿,女儿见到白发苍苍的父亲突然出现在自己的跟前,那是既心疼,又惊喜。老父亲来一趟不容易,做女儿的当然希望好好孝敬老人,准备做一点好吃的东西给老人家,以表孝意。然而,女婿是一个穷书生,家里十分贫困,女儿想了半天也不知道做什么菜给父亲。无奈之下,女儿只好跑到屋后的菜园里摘了几根香葱做成清汤,然后又煮了一锅麦饭。
女儿在厨房里倒腾了半天,朱熹老先生在桌子边看书,好不容易饭菜做好了,朱熹的女儿从厨房端出葱汤麦饭,心里十分愧疚,觉得自己对不住养育了自己二十多年的父亲。朱熹看到女儿尴尬的表情,知道女儿想孝敬自己,但家里实在太穷,于是大口大口地吃起来,并且称赞女儿的手艺非常好!见父亲如此,做女儿的心里就更加内疚。朱熹见此,就安慰女儿道:“俭朴度日,是我们家的好家风。这样的饭菜已经不错了,吃起来不仅喷香可口,足以饱食,而且还能滋补身体,我有什么不高兴呢?说实在的,现在能吃上葱汤麦饭就不错了。到你这来时,路过前面的几个村庄,看见有的人家屋顶上的烟囱还未曾冒烟哩!”
父女短暂的相聚是幸福的,朱熹见女儿女婿一家和睦,日子虽然清贫,但也能填饱肚子,于是打算回家。临走时,他给女儿女婿写了一首诗:“葱汤麦饭两相宜,葱补丹田麦补脾。莫道此中滋味少,前村还有未炊时。”意思是说,葱花汤与麦屑饭两样搭配起来吃很适宜,葱可以滋补身体,麦饭可以充饥。不要说这样的饭菜滋味不好,要知道前村人家有时还揭不开锅呢!
朱熹崇尚俭朴,所以,历代学者以“朱子固穷”而颂扬之
朱熹名字故事,七星聚象、天命所归。相传朱熹在出生前就有异象,天降喜火,这也就是朱熹名字的由来。由于面相奇特,朱熹脸上右眼角有七颗痣,如北斗七星状,乃是文曲星下凡,为祥和之兆!
朱熹(尊称:朱子,又称:紫阳先生、朱文公,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字元晦、仲晦,南宋徽州婺源县(今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人,生于福建路南剑州尤溪县(今福建省三明市尤溪县),南宋理学家,程朱理学集大成者。
朱熹历高宗、孝宗、光宗、甯宗四朝。他总结了宋代理学思想,建立了庞大的理学体系,开创了紫阳学派。他还在建阳云谷“晦庵”草堂讲学,并校订了四书,成为后代科举应试科目。
压an韵的字有看、寒、远、船、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