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主义美学:亦称“拉丁古典主义美学”。西方美学思潮之一。形成并流行于古罗马时期。主要代表有贺拉斯和朗吉弩斯。
公元前1世纪是罗马文艺的鼎盛时期,由于古罗马与古希腊在社会性质、文化教育、语言等方面具有种种联系,在美学上也就较多地接受了希腊古典遗产。古典主义美学主要受亚里士多德美学的影响,强调模仿古典,以希腊为典范,沿用传统题材。认为文艺创作应当重视理性和节制,遵守技巧规则,追求文艺作品完满一致的整体和谐,即美。主张文艺的功用在于寓教于乐。提出塑造人物性格的类型化原则,强调文艺作品“合式”得体。古典主义美学对此后欧洲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法国17世纪新古典主义美学,就是它的继承和发展。
中国古代有“美”无“学”。在中国的历史上,审美意识早就有了。如中国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很明显体现了当时人类的审美意识。美学是审美意识的理论形态,这在中国,也 是老早就有了,至少从老子就开始有了。
先秦是中国古典美学发展的第一个黄金时代。老子、孔子、《易传》、庄子的美学奠定了中国古典美学的发展方向。
中国美学的真正起点是老子。老子提出和阐发的一系列概念,如“道”、“气”、“象”、“有”、“无”、“虚”、“实”、“味”、“妙”、“虚静”、“玄鉴”、“自然”等等,对于中国古典美学形成自己的体系和特点,产生了极为重大的影响。老子开创了道家美学的传统。中国古典美学的元气论,中国古典美学的意象说,中国古典美学的意境说,中国古典美学关于审美心胸的理论,等等,都发源于老子的哲学和美学。
德国古典美学时期文艺理论,通常称德国古典美学,是指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与德国古典哲学同时形成的美学流派和文艺理论,因此也是德国古典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德国古典美学是西方美学和文艺理论的一个高峰。大家林立,体大思精,影响深远。主要代表有康德、席勒、歌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等。
中国传统美学在个人心灵空间、世界自得之场、审美与艺术意象、审美之境等方面的理解都贯彻了一种生命精神,或者说这些本身就是生命存在方式的多维展开。在生命审美精神的涵摄下,这种生命存在方式的多维展开又合异为同,鲜明地体现了传统美学对个人生命与万物生命的极大关照。
同时,传统美学总体上是奠基于主客不分的有机整体世界观和知情意不分的有机整体生命观上的。一方面,古典美学打破了人与外在世界的主客分际,把人与万物的产生根源于宇宙天道之中,并通过自身的生命感悟和生命实践最终回归天道,从而与天道一体任化,共存共在;另一方面,古典美学没有对人性结构进行认知、情感和意志的严格区分,而是把生命整体流贯一体,身心一如。
这种美学既不是去追求审美和艺术方面的知识,也不是去满足感性欲望的宣泄,它关注的是生命如何去获得理想的存在方式问题。审美的意象感召、玄化内在的生命,让人从日常生活抽身而出,在生命创构的独特新境里,使得自我的生命与宇宙生命一体共在,感受着生命的本真姿态,这才是中国古典美学作为生命之学的意义所在。
中国古典美学理论是在与上层建筑和其它社会意识形态领域广泛联系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除艺术外,哲学、宗教、伦理、政治都给它以极大的影响。
在诸多思想流派中,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以屈原为代表的楚骚文艺思想,以禅宗为代表的佛教思想,对中国古典美学影响最为巨大。它们本身也便成为构成中国古典美学的四大思潮或流派。
儒家思想构成中国古典美学的伦理基础。它给终不脱离人与社会的关系去观察美和艺术问题,高度重视道德精神的美以及审美与艺术对陶冶人的道德情操、实现社会和谐的重大作用。
道家思想构成中国古典美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它把美与艺术同人类生活中超功利的自由境界联系起来,从必然与自由的统一上来观察美与艺术问题。道家的崇尚自然,主张心灵观照、无为而无不为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对审美和艺术实践有着深远影响。
楚骚美学把深沉、热烈、高尚的社会道德情操同个体的奔放自由的想象、情感,以及对给人以感官愉悦的声色之美的大胆追求完满地统一起来。唐以后,佛学(主要是禅宗)也渗透到美学中,它那一整套内省体验的认识方法,对中国古典美学发生了深刻的影响。
中国古典美学的基本特征是强调主观心灵感受和意趣抒发,讲求写意、情感寄托,将理性、功利、伦理道德溶于美感直觉,不主张对现实外貌作机械琐细的摹拟或直说抽象玄想。
中国美学的上述特征在艺术领域得到充分运用,认为艺术最根本的审美属性是表现人的情感意绪;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基本特征是情以物兴,物以情观,在这种情往兴来、神与物游的关系中,主客体达到融和无间,产生艺术的表现;艺术创造既要外师造化,又须中得心源;人被现实生活感发而情动于中,并借助各种手段把情志表现出来,形成各类艺术。
但又认为人的情感必须与一定社会原则相容,艺术的美应当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求得中正无邪。这就把艺术与生活和严肃的人生课题联系起来。
在艺术表现上,中国古典美学不追求单纯形似,而是追求神似,追求外物与主观审美理想相契合的精神特质。
它讲求意到,推崇虚实相生,得之象外,无迹可求,不着一字而尽得风流。在形式美问题上,往往把形式因素同主观情志相联系,即不是把形式作为孤立的纯粹外饰,而是作为作者情志、意趣、气概的体现。
它十分重视艺术家道德和审美趣味的修养,即重视“养气”。它从讽谏和教化两方面规定艺术的特殊社会功能,即诉诸人的情感,以其动人的美感力量来感动和影响欣赏者。
先秦是中国古典美学发展的第一个黄金时代。老子、孔子、《易传》、庄子的美学奠定了中国古典美学的发展方向。
中国美学的真正起点是老子。老子提出和阐发的一系列概念,如“道”、“气”、“象”、“有”、“无”、“虚”、“实”、“味”、“妙”、“虚静”、“玄鉴”、“自然”等等,对于中国古典美学形成自己的体系和特点,产生了极为重大的影响。老子开创了道家美学的传统。中国古典美学的元气论,中国古典美学的意象说,中国古典美学的意境说,中国古典美学关于审美心胸的理论,等等,都发源于老子的哲学和美学。
1、和谐统一之美。中国文化崇尚“中庸”之道,表现在文学这门艺术上,那就是情感要表达合适,内容与形式相互和谐。
这种“中和”之美,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大理想,也是其“本体论”。在艺术审美活动中,主体与客体和谐统一,主体中,理智与情感和谐统一。
2、意境,本是佛教专门词汇,这是外来的佛教文化与中国文化结合的特色产物。
中国化的宗教禅宗、密宗等流派主张的思想与道家思想联系非常紧密。
这是中国古典美学独有的范畴,意境指的是背后“形而上”的独特的审美境界,一般而言,它就是意象的升华。
古典主义美学:亦称“拉丁古典主义美学”。西方美学思潮之一。形成并流行于古罗马时期。主要代表有贺拉斯和朗吉弩斯。
公元前1世纪是罗马文艺的鼎盛时期,由于古罗马与古希腊在社会性质、文化教育、语言等方面具有种种联系,在美学上也就较多地接受了希腊古典遗产。古典主义美学主要受亚里士多德美学的影响,强调模仿古典,以希腊为典范,沿用传统题材。认为文艺创作应当重视理性和节制,遵守技巧规则,追求文艺作品完满一致的整体和谐,即美。主张文艺的功用在于寓教于乐。提出塑造人物性格的类型化原则,强调文艺作品“合式”得体。古典主义美学对此后欧洲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法国17世纪新古典主义美学,就是它的继承和发展。
新古典美学主义设计风格是结合生活,艺术,空间概念的综合美学理念,通过对空间的二次塑造及整合,体现古典与现代美学之间的平衡,并以空间的实际使用角度
中国古典美学,与西方美学乃至其它文化的美学比较起来,特点甚多,但其中四个特点甚为重要:
首先,是带着中国宇宙观特点的美学;
其次,是带着中国天下观特点的美学;
再次,是其理论形态与文化形态紧密相联的美学;
最后,是带有历史发展的丰富性的美学。